老年人常患多種慢性病,並且用藥複雜,醫師表示,有些藥物服用方式不能磨成粉,但有些醫師在處方時,卻可能因為疏忽開磨成粉的藥物讓患者服用,結果導致交互作用與不良反應,因此,除提醒開藥者注意,也呼籲民眾盡量固定看診醫師,減少用藥不當。(徐韻翔報導) 依據健保藥品資料顯示,不可以剝半或是磨粉的藥物約有362種,醫師表示,例如軟便劑、降血壓藥等,但由於老年人常患有多種慢性疾病,當醫師在處方時,疏忽將不可磨粉的藥開給磨粉,就可能造成患者用藥不當引起不良反應,例如軟便劑應該在小腸作用吸收,磨成粉提早在胃部吸收,可能造成不必要的噁心、胃絞痛等症狀。 三總家醫暨社區醫學部老年醫學科醫師張耀文指出,尤其是藥品若超過五種處方,不良風險性更高達百分之一百三十三,長效型藥品磨粉出現的風險最高。 此外,研究也發現,如果病患在不同醫療院所就診間數越多,發生用藥不當的機率會增加1倍以上,醫師呼籲,除了醫師開藥必須注意,民眾也應該避免逛醫院,固定醫師看診,以減少用藥不當問題發生。 根據三總針對鼻胃管居家照護老年病患為對象,分析2004年的口服處方用藥,結果發現有高達64%的老年人,可能發生1次以上接受含有不可磨粉藥物的錯誤處方,計算約每10張處方中,有3張處方可能含有不可磨粉的藥物,而在這些不適當處方中,有93%的處方含有1或2種不可磨粉的藥物。 贊助商連結 |
Facebook討論 | |
---|---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