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島內地形多水泥或柏油路面,陸軍原先使用的V-150、CM-21(見下圖/取自維基百科)等適合惡劣環境作戰的「履帶式」裝甲運兵車實質效益不大,為了達到國防自主的理想並配合國防部「資源釋商」政策,陸軍數年前開始與民間廠商合作,企圖打造從建案、研發、測試、量產、到整體後勤,台灣有能力一手包辦的輪式裝甲車-「雲豹」。 但雲豹裝甲車自原型車問世以來設計一改再改,最主要問題就在於陸軍司令部對「武裝」的規格拿不定主意,根據知情人士透露,雲豹裝甲車原本搭配美軍現役的25公厘機砲,但陸軍高層嫌棄美國原廠報價太高,乾脆以「戰備急需」為由建案,提供預算給中科院研發機砲,自己動手把武器也順便「國產化」一下。 耐人尋味的是,在20到40公厘機砲的範圍之中,軍方一挑就挑口徑最小的20公厘機砲,「步兵戰鬥車搭配25到30mm武器早就是基本款了。」軍事專家施孝瑋推測,軍方放棄主流規格選擇20公厘機砲的原因,一方面是希望省錢「俗擱大碗」,二方面大概是想趕上說好的2014年量產時間表,「這就是所謂的先求有,再求好吧?」 只是沒想到,趕鴨子上架的砲管成品還是未通過測試,不僅不符陸軍要求的可射擊8000發標準,對比中共現役各型同等級步兵戰鬥車,採用的鏈砲都是25公厘起跳、30公厘為主流,我國陸軍從一開始就自願「做小的」,結果拼湊硬改出來的20厘機砲根本打不穿中共的輕裝甲車,實在非常「落漆」。 陸軍司令部一直到2010年,才坦承20公厘機砲案失敗,又回頭向國外引進30公厘機砲,「戰備急需」沒搞定不說,原定2014年量產638輛雲豹八輪裝甲車的「迅馳專案」也拖到2019年,最後遭到監察院糾正。 「雲豹裝甲車的想法還是滿不錯的。」一位不願具名的兵整中心人員感慨,國防工業是一項集合各種尖端科技的產業,沒有投入資源、時間是不可能獲得成果的,台灣國防自主最大的難題一直都是軍方高層複雜的政商關係,「既要馬兒好,又要馬兒不吃草」,犧牲的就是成品品質和國軍戰力,「這種事怎能把Cost Down順位擺第一? | ||
| ||
下一篇新聞:士兵偷拍女兵 國防部:痛惡遺憾 |
網友討論 | |
---|---|